當前位置:全科學識雲 > 行業範文 > 生物 >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
手機版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

來源:全科學識雲 閱讀:7.93K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篇)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

第一節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教學目標①闡明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重點和難點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製造澱粉。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一、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後討論、完善,最後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方案三:爲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爲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並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並進行適

當啓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後各組公佈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後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後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並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並分析原因。啓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製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瞭解光合作用意義。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2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徵,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匯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爲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裏已學過的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的特徵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裏已經學過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複)從而匯入新課。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瞭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的分佈特點,知道生物對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並能影響環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透過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周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瞭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點。

組織好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活動是本章的難點。

教學手段:PPT檔案、調查範例等。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

(1)從周邊或校園的生物引入調查;

(2)舉例說明調查的基本方法;

(3)分組,教師指導制定調查計劃;

(4)實施計劃,教師組織指導;

(5)彙報、總結、交流、評議。

2.教學過程

(l)聯繫實際,引入課題。

本章的教學課題可以從周邊和校園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①你知道我們北京市的市樹和市花嗎?②我們的校園中有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開花結果嗎?它們的花期是幾月?

(2)關於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意義:

①利用錄像或投影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進行科學調查的資料,利用投影向學生演示調查活動的範例,從而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調查,調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驟。

②講解學生記錄的方法,強調在活動的過程中如實做好記錄的重要性。

如向學生講清在調查前要制定好調查記錄表,隨時記錄下觀察的內容。如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在活動中要儘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以便調查結束後對調查結果進行準確的分析並把調查內容撰寫成調查報告。

③向學生強調調查的意義,切忌將調查作爲遊玩。

教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把活動作爲對自己的挑戰去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從而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

(3)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爲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①建議將班內同學按自願結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組(5~6人一組)。由組長專門負責,制定調查計劃。

②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小花園、生活小區或街道等地去調查。也可以在校園內進行調查。選擇一條動、植物種類多且有不同生活環境的路線。

③調查的內容力求多樣化。

班內的不同小組可以調查不同的內容,各有側重點。如可以調查園藝花卉生物、蔬菜糧食作物,也可以調在城市的行道樹種類等。

(4)實施計劃。在課餘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①認識調查地段的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

②確定的調查路線邊走邊觀察並及時記錄下來:身邊有哪些生物?它們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與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動物?樹上有鳥巢嗎?有病蟲害嗎?花叢中有蜜蜂、蝴蝶飛舞嗎?

要注意觀察生物的分層現象,不僅觀察高大的喬木、灌木,還要注意觀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僅觀察高大的生物類羣,還要觀察一些微小的生物類羣,如陰溼樹幹上的菌類、生活在水中的藻類等。

③教育學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愛護身邊的珍稀生物。

④調查限定在幾天之內完成。如對生物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設立小專題,作進一步的調查。

(5)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把調查記錄歸納管理,透過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調查的內容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

(6)總結、交流、彙報。調查結束後可以與本班的板報小組合作,佈置展覽,將各小組的調查報告、收集來的圖片資料等篩選展出,作班內交流。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徵,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

(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製作的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匯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爲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裏已學過的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的特徵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匯入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裏已經學過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複)從而匯入新課。

學生思考後回答。

2.新授

(1)什麼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⑵生物的特徵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麼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裏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透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瞭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並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

①圖6---7說明了什麼問題?

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於應激性,並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並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並思考問題

問題3:

①圖8—10說明了什麼問題?

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徵?

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徵嗎?這些特徵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

③假如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後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纔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徵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徵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麼建議嗎?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細胞分裂的過程。

2、說出細胞分裂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透過觀察切片、動畫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透過對比觀察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圖片、動畫等,提高對比觀察、分析思維、獲取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觀察探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

1、細胞分裂的過程。

2、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教學難點】

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教學方法】

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媒體】

自制多媒體PPT課件等

【內容要點】

第3節細胞透過分裂而增殖

一、細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個細胞形成兩個相似的新細胞的過程。

二、細胞分裂的特點

遺傳物質平均分配

三、細胞分裂的過程

1、植物細胞

2、動物細胞

四、細胞分裂的意義

單細胞生物——繁殖

多細胞生物——生長髮育,細胞更新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課題

回憶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從一個受精卵到成人的圖片及數據資料

提問:人從一個受精卵到一個成人,細胞數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細胞透過怎樣的生理活動實現數目的增加?回憶並回答問題

思考,回答

回憶已有知識,爲本節課學習奠定基礎。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1.透過瞭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瞭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並瞭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透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徵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透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透過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透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並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於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於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應確定爲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爲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爲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於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複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於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爲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爲本節難點。

鬆的生殖過程比較複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鬆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後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鬆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爲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瞭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爲複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爲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爲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並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透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爲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後,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複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鬆和杏的什麼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鬆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明確鬆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於種子植物但屬於不同的類羣,前者種子裸露屬於裸子植物,後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於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於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後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乾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乾旱陸地生活的特徵,並思考爲什麼?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並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鬆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後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並思考爲什麼?若答不出來,可啓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爲何土壤乾旱貧瘠時,還能鬱鬱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並起到很好的支援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麼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並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後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後,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鬆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瞭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後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着生在松枝的什麼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麼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後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頂部,所以,鬆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裏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後,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繫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於風媒傳粉,透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鬆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後,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瞭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麼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爲什麼?③鬆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麼?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啓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並回答有關問題。邊啓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藉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並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鬆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

最後,教師小結一下鬆的生殖過程,強調鬆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乾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瞭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佈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並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於生活在乾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像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複習鞏固題:鬆爲何比鐵線蕨更適於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麼?

【板書設計】

第四節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乾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側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徵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6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目標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②說出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難點: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爲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設計

生物圈的概念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透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7

實驗目的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背景資料

學生已經瞭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透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麼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裏,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透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爲後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關鍵

運用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器材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教學過程

1.匯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後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並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爲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後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所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麼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於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裏面究竟有什麼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瞭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後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麼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麼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透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後,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屏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爲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後,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於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爲什麼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後,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麼變化?

3.課堂

師:透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作業佈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教後反思

1.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爲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8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說明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關於生物透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的事理性說明文,但學生對這類事理性說明文並不熟悉。本文介紹生物入侵的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學生對外敵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匯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及說明順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

1.學生齊讀詩歌《不第後賦菊》,猜花名。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師:“我花開後百花殺”一句,把菊花獨立寒秋、傲然綻放的高潔展示得淋漓盡致。“沖天的香陣”早已彌散在歷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花開後百花殺”的情形卻再現於現代的都市。請聽今日新聞。)

2.新聞報道:《黃花開後百花殺》----加拿大一枝黃花驚現長沙。

二、字詞積累

棲息(qī)藩籬(fān)歸咎(jiù)厄運(a)

醞釀(yùnniàng)五彩斑斕(bānlán)嘯聚山林(xiào)

束手無策(shù)物競天擇(jìng)無動於衷(zhōng)

三、整體感知

認真閱讀課文,獲取相關資訊:

1.透過閱讀,你獲得了哪些關於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2.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明確“生物入侵者”的含義。

在異國他鄉透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爲“生物入侵者”。

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什麼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體介紹“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徑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兩種不同態度。

第8段: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板書)邏輯順序

結合說明方法品味語言:

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明確:

列數字:

①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舉例子:是爲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

①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爲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

②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

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

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

舉美國衆議院透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爲,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②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

(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詞語的運用也有類似效果。如“嘯聚山林”等,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2.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師點撥:

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學生先介紹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師可補充介紹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2.地中海果蠅。

3.斑貝危害觸目驚心

4.食人鯧在中國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七、課堂小結

一枝黃花有可能讓湖南的省城“盡帶黃金甲”,薇甘菊將吞掉伶仃島,水葫蘆欲死雲南滇池,

飛機草要霸佔西雙版納,大米草在毀掉海邊灘塗??據統計,我國已有外來雜草107種,外來害蟲32種,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農林業經濟損失達574億之多。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有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爲抵禦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資訊,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爲題的討論會。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2.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爲干預”爲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

(1)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

(2)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梅濤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性、生動性

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爲本堂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並瞭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在此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並透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後,我認爲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鬆、民主、和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後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分析說明順序後,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應該當做重中之重講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由宏觀到微觀的方法觀察葉片的結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2、透過查找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3、認同綠色植物透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中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係,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循環

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徒手切片的製作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收集資料。

2、教師準備:課件,實驗準備收集資料。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嘗試回答觀察水循環課件演示,啓發

動手實驗葉片結構指到實驗

探究氣孔結構氣孔結構引導實驗分析

觀察嘗試回答氣孔開閉機制課件演示

聯繫實際蒸騰作用與水循環範例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匯入

出現綠色植物及課題的畫面,播放音樂觀看,進入情境引言匯入,引起學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具備哪些外界因素?

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區分別起着不同的作用,請認真觀察圖片並思考沙漠中什麼地方會有植物生長?

思考回答

觀察思考

回答

引導,建立聯繫

展示圖片

適時提示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0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於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徵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頻資料。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

視頻播放智能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二)講授新課

1、體驗並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爲什麼是觀察?

學生總結:

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由粗到細、由表及裏等原則;

③觀察越細緻越接近真實;

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資訊,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後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

①有明確的目的;

②觀察使要細緻、全面、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爲什麼。

過渡:學習瞭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麼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現。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1

本節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羣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學情分析

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羣。說出生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依據

技能目標

透過小組合作、實踐調查、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拓展創新和歸納總結,體驗科學分類的基本方法,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認真態度、配合協作、善於質疑、勇於實踐和大膽創新等精神品質,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學生在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活動過程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品質,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教學重點

透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匯入

學生欣賞動植物圖片。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對它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我們是怎麼把它們分類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一、嘗試對生物分類

觀察思考--比較它們的主要特徵

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呢?讓學生帶着疑問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按照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如生物體能否運動,生物的營養方式,生物體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環境等幾個角度。學生分類的依據各不相同,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如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爲植物和動物。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考,最後歸納總結:分類時,仔細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異程度。

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然後試着回答。

(1)你將圖中的生物分成了幾類?主要依據是什麼?

(2)你認爲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3)請你把圖中的動物或植物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師生總結: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爲不同的類別。生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生物物種歸類。分類時,首先要根據某一特徵,把它們分爲幾大類;然後將其中一類根據某一特徵分爲若干類……以此類推,直到將所有生物全部分開。

觀察與分析,結合動植物的分類依據--多媒體展示植物圖片、動物圖片。

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各自發表分類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徵包括那些?具體說,植物和動物分別從哪些角度考慮。

學生試着歸納:植物根據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有無和結構特點分類,分爲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分爲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根據生活環境、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等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分別分類。

二、生物分類的依據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對生物進行了一些大概的分類,現在就讓我們共同總結生物的分類依據吧。

結合課本和課件,師生總結生物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異程度,逐級分類。細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類,也需要根據它們的特徵來進行。如根據不同真菌形態結構的特徵,可以將真菌分爲酵母菌和黴菌等類羣。

教學反思

透過對教材不斷探索,以及對學生知識銜接與能力的考慮,我大膽地將教材的設計打亂

部署並添加了一些動植物的分類,讓學生將本課的分類與分類的依據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歸納,層層推進的效果,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2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爲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週,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於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着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並不等於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於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爲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資訊,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於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後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並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後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彙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資訊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係。)

2.涉及報刊有關資訊: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爲什麼?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爲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並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啓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麼?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後學習生物知識後解答,並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麼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幹與其他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爲什麼?

g) 爲什麼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麼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啓發,透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纔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爲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爲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後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透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爲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佔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佔15%;知識目標占5%。

課後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爲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課後佈置一篇題目爲《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透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3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①會查閱資料以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並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發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爲。

難點和重點

重點: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培養,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設計複習

什麼是生態系統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麼是生態系統。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系統。

①教師啓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系統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境及各種生物,那麼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系統維持下去?

生態系統的類型

①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系統。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透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系統。

①教師引導:你認爲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①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系統,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後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作: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瞭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透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③學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系統,其他生態系統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①學生分析: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並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學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麼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①學生在分析聯繫之後,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③教師提出假設,讓學生分析,從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爲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①學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②學生以組爲單位,在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校園的方案和實施計劃。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境的例子,並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②教師引導學生保護環境,從校園開始,幫助學生制定計劃,鼓勵學生在課下實施。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1、識別花的基本結構,並說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點)

2、概述開花授粉的過程。(難點)

3、說出植物果實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重點)

(二)技能性目標:

觀察花和果實的結構,掌握觀察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性目標:

讓學生懂得關愛生命。

二、教學重點:

1、觀察花的結構。

2、觀察果實的結構及果實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講述:一提到花,人們就會想到它的五彩繽紛,絢麗多姿,香飄萬里。

2、觀看:請同學們欣賞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圖片。

(二)提問:

1、這四種花在哪個季節開放?

2、影響它們開放的因素是什麼?

(三)講解。

1、開花。

(1)提問:不同的花爲什麼要在不同的季節開放?即開花受什麼條件影響?

(2)提示:拿春天與秋天相比,哪一個季節的白日較長?

(3)出示: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4)提問:山上的桃花開花遲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5):綠色開花植物都有開花的習性,花的開放受光照、溫度等外界條件的影響。

(6)講述: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綠色開花植物長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開花。

(7)想一想:什麼叫開花?

(8)講述:植物的花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但花的基本結構卻是相同的。

(9)觀察實驗:花的結構。

(10)觀察指導:

①對照花的結構模式圖,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認識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開,荷花夏天開,菊花秋天開,梅花冬天開。

b、集體回答:春天白日長。出春天光照時間長,植物的開花應與光照有關。

c、思考片刻回答:溫度。山上溫度低,桃花開花遲。

②欣賞開花的現象。

a、透過觀看直觀地說出:開花就是花瓣展開來的現象。

b、自學,初步瞭解花的基本結構、各部分結構,並完成書上的圖表。

③用鑷子由外向內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觀察它們的形狀、顏色、數量及排列方式,並且將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膠貼在白紙上(自己考慮怎樣佈局)。

④用刀片切開子房,觀察其內部結構。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結構照片。

b、:花的結構略。

c、討論:一朵花中,什麼是最主要的部分?爲什麼?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爲它們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關。

2、果實的結構。

(1)出示:各種果實圖片。

(2)猜謎:“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着個白胖子。”

這個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3)觀察:花生的果實,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認識花生果實的結構。注意果皮和種子的形態、顏色、手感等。

(4)提問:

①“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什麼?

②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和種子?

③花生結在地面下,爲什麼它是果實?

(5)講述:完成受精作用後,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發育成爲果實,子房內的胚珠發育成爲種子。受精卵發育成爲胚。

(6)識別:我們平常食用的小麥、玉米、西瓜、葡萄、黃瓜、蠶豆、綠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別是什麼?

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解釋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舉例說明蒸騰作用的概念;

(3)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植物蒸騰作用的關係;

(4)說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2.能力:

(1)觀察植物蒸騰失水的演示實驗,運用觀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植物蒸騰失水的觀察實驗,以及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探究實驗等,形成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2)透過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樹立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教學重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教學難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實驗。

4.與其他章節的聯繫

(1)水分蒸騰促進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與無機鹽的運輸,因此,“蒸騰作用”與“吸收作用”一節的知識相聯繫;

(2)植物的蒸騰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環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這部分知識與“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一章知識相聯繫;

(3)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實驗中,氣孔的知識和葉的結構知識相聯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1.本節課以學生探究爲主,老師以一連串的問題引路,學生動腦思考、討論、解答問題、自主總結,同時輔以教師的演示、講授和點評,師生共同努力,圓滿完成此部分的學習。

教學思路

本節課的內容按兩條思路展開,一是透過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現象”,引導學生探討植物蒸騰作用的概念以及蒸騰作用的意義;二是透過對“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探究,引導學生探討與植物蒸騰作用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問題思路

上課一開始,聯繫前面學習吸收作用的知識,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於各種生理活動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絕大部分的水“跑”到哪裏去了呢 給學生一個懸念,引起他們探究的興趣,而自然地引入蒸騰作用的主題。

在演示“植物的蒸騰現象”之前,讓學生有目的地邊仔細觀察演示實驗,邊思考: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②試解釋發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③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爲什麼要滴植物油?

④爲什麼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

學生透過對這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思考,解開了匯入時向他們提出的懸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絕大多數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學生從心理上願意與老師一起繼續往下探索。

在學習蒸騰作用的意義時,緊緊圍繞下列問題依次展開:

①炎熱的夏天,一隻手是乾燥的,另一隻手沾滿了水,哪一隻手感到涼爽?爲什麼?(實際上是蒸發)

②由於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爲什麼在大樹的身體裏,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麼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樣源源不斷地獲取無機鹽的?

在老師的啓發下,學生在解答了以上問題後,要求他們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的意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再次獲得成就感。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大約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這其中作爲植物組成成分的水爲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爲0.25千克,兩者用水量加起來約爲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跑”到哪裏去了呢?

要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從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起,那麼,什麼叫做蒸騰作用呢?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有什麼意義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些問題。

師生共同學習探究新課。

(一)植物的蒸騰現象

請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在觀察時,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並分組討論: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②試解釋發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③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爲什麼要滴些植物油?

④爲什麼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的實驗目的,首先在於使學生觀察到植物的蒸騰現象,然後,透過引導學生分析這種生理現象,使他們認識到:植物體內水分能夠以水蒸氣形式散失(水珠的發生),從而解答了匯入時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總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問題。

透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追問,植物體爲什麼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們是怎樣散失水分的呢?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從而引匯出本節課的主題――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蒸騰作用

教師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總結:

①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溫度、陽光。

②蒸騰作用的主要結構基礎――氣孔。

③什麼是蒸騰作用?

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三)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1.在確定了水分是從葉片的氣孔蒸發出去的這一事實後,教師啓發學生:陽地植物與陰地植物的生活環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葉子和下部葉子,以及同一片葉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強弱也是不同的,那它們的葉子上的氣孔的數目和分佈會不會一樣呢?

透過質疑,使學生產生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興趣,把全部學生分成八組,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讓各組學生去探究。在各組開展探究活動前,將《活動評價表》發給學生。

2.教師建議方案(對開展探究活動有困難的小組提供)。

方案一:

①問題: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②假設: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陽地生活的植株比陰地生活的植株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葉子比下部葉子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d.同一片葉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實驗計劃

a.材料器具:燒杯、鑷子、70℃以上的熱水、蠶豆葉、玉簪葉、枸樹葉。

b.方法步驟

將對比葉子分別浸在盛有70℃以上的熱水的燒杯中,看葉片表面會不會產生氣泡,如果有氣泡,統計氣泡的數目,根據不同假設,記錄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數據,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問題: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

②假設:

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氣孔數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清水、剪刀、鑷子、解剖針、蠶豆葉、玉簪葉。

④方法步驟:

a.分別取蠶豆葉和玉簪葉的上下表皮,製作臨時裝片。

b.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在相同放大倍數下,統計視野內氣孔數目,記錄在表(五)中:

c.分析數據,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3.注意問題

①本活動爲學生活動,要給學生提供充足時間,保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活動。

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假設,並針對本組的假設設計實驗計劃,設計實驗計劃時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識,能獲得可靠的實驗數據。

③教師特別注意不要包辦代替,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即使實驗失敗也是一種結果。活動的目的不是以實驗結果爲唯一目的,關鍵是實施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的正確分析。

④對獨立探究有困難的組,教師可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方案和指導。

⑤鼓勵學生上講臺交流本組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讓其餘組的同學大膽質疑和點評。

⑥教師應注重透過評價肯定和激勵學生。本活動的評價應注重小組的合作性;如何記錄實驗結果,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善於發現新問題,在小組交流時是否能提出新問題;對評價結果不滿意的小組,可鼓勵他們課下重新完成實驗,然後再修改評價。

4.引導全體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透過探究得知,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葉表皮的氣孔多;不同環境中的同一植物,葉氣孔的數目不同,陽光充足處較多,陰溼處較少;植物上部葉的氣孔較下部的多,有許多植物葉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但下表皮一般較多。總之,植物葉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四)蒸騰作用的意義

一開始上課我們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於各種生理活動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99%左右的水則被蒸騰掉了,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其實不是,植物的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意義可大了。

1.降低植物體葉片的溫度

問:炎熱的夏天,一隻手是乾燥的,另一隻手沾滿了水,哪一隻手感到涼爽,爲什麼?

答:沾滿了水的手感到涼爽。這是因爲水分蒸發會帶走手上的熱量。

由此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同樣可以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至於在炎熱的夏天受到高溫的傷害。這是因爲透過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帶走了植物體內熱量的緣故。

2.促進根吸收水分

問:由於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爲什麼在大樹的身體裏,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麼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對水的引力?

由此問題,讓學生總結出蒸騰作用就像一個水泵,是水往高處流的動力來源。葉片裏的水分蒸騰出去之後,葉肉細胞缺水,就要吸收葉脈中導管裏的水分,從而促進水分從根透過導管上升到葉子裏,這也就促使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進無機鹽的運輸

問:無機鹽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

學生透過複習已學過的這個問題,總結出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裏,才能被根吸收,導管中的水分裏就溶解有各種無機鹽。所以無機鹽隨着水分在導管中的上升而上升,並且最終進入到植物體的各個器官。

新知識的靈活運用:

1.春季植樹時,移栽的樹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葉,這是爲什麼?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葉數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條件下,依教材P95圖所示的方法進行處理。

實驗開始時,先將各個裝置的重量調整至80g,其後每隔4h記錄各個裝置的重量變化,實驗結果用下面曲線表示:

①曲線Ⅰ代表哪兩組裝置的重量變化,說明理由。

②曲線Ⅱ和曲線Ⅲ分別代表哪兩組裝置的實驗結果?

③比較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對葉片上下表面氣孔的相對數量作出推斷。

④假如將裝置A放在暗室中,對實驗結果會有什麼影響?

3.爲什麼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4.森林附近地區往往降雨較多,這是什麼原因?

【教學反思】

“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這一探究實驗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學生獨立完成的探究實驗,要求學生分組獨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並做出實驗結果,經過本書前面的幾個探究實驗,學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實驗的各個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教師不做任何鋪墊和包辦,明確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結果,活動的目的不是以實驗結果爲唯一目的,關鍵是實驗的過程和對實驗結果的正確分析。由於給了學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學生在活動中以積極主動的身份出現,使得他們敢於大膽去提問、去假設、去想、去做、去創新,表現出了對未知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精神。

對於學習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中將其作爲重點幫扶對象,適當地給出一些建議方案和指導,使他們與集體同步。

活動評價是本次探究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在進行活動之前知道評價的標準會使他們學習目的更明確,心理準備更充分。在活動前,給學生髮一張探究活動評價表,使他們瞭解評價要求,評價要求包括小組的合作性、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是否在實驗中善於發現新問題,交流時的表達能力,對其他小組陳述的大膽質疑等等。

對於活動中出現結果與課本內容不符的情況,教師指導學生科學地對待實驗結果,要脫離課本的束縛,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並從中找出實踐與理論出現差距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本次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課堂氣氛活躍,生生交流、師生交流順暢,主導與主體作用體現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學點評】

“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佈”的實驗活動,是較爲難做的,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是較爲困難的,這篇教案提供的教學設計中,除了讓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外,教師還提供了兩個建議方案,起到了示範、指導的作用。教學中,實驗方案的設計,注重了定量實驗的設計和對學生活動的積極評價,促進了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

本文連結:https://www.qkxsy.com/hangyefw/shengwu/3kp1xq.html

Copyright © 2024. 全科學識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