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全科學識雲 > 校園範文 > 其他 >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4篇)
手機版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4篇)

來源:全科學識雲 閱讀:9.11K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24篇)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夏xx老師的課,《認識圖形》,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內容,是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立體圖形》之後的《認識平面圖形》的一個延續。課堂中,夏悅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環節,從已知的立體圖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畫下來,得到一個個平面圖形。學生從一個個環節中,瞭解到平面圖形的由來。最後在研究每一個平面圖形中,得到每一個圖形的特徵,能初步的識別這些平面圖形,並能簡單說出這些特徵就是本節課的`目標了。

張書記說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或者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本節課,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識別圖形還是辨別每種圖形的特徵。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我們去思考。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課中,如果每一個環節都似蜻蜓點水,那麼也就沒有了重點,就好似一個故事沒有了精彩的亮點。

認識一個圖形,從認一認立體圖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畫一畫這個平平的面,這些環節都非常符合學生學習一個圖形的過程,學習知識不僅要學習知識現在的模樣,更要學習知識的源頭。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能讓學生自己推理知識就是這樣來的,可以讓學生去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有些學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說

而平面圖形就是從立體圖形上畫下來的,它比立體圖形更抽象,而要從這麼抽象的圖形中,歸納出圖形的特徵,要讓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記住或者是理解,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只有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比較圖形之間的差異,觀察圖形的特徵,透過一系列的操作和塗畫,纔有可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吧。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今天,陳老師講的《加減混合》這節課,是一節比較紮實有效的算用結合課。本節課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有效地達到了既定目標,具體體現在:

一、從新課程出發,準確把握教材,設計了清晰而結構嚴謹的教學流程,突出了教學重難點。始終以親和啓發性的語言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結合動態天鵝情境圖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使之充滿樂趣。把加減混合的算理運用動畫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變靜爲動,更貼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實生活情境的設計降低了孩子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難度。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並在啓發、評價、交流中深化了學生對加減混合題目的計算方法,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難點。

三、陳老師的教態自然,有活力,基本功紮實,親和力強,引導語和評價語言非常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針對本節課我提出了個人的幾點建議:在課堂第一環節及複習匯入環節耽誤時間稍長,鞏固練習的設計較少,教學時間在此處分配有些不合理。設計學生活動不夠,課堂上放手不夠。教師應積極爲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興趣十足的互動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這點是這節課的欠缺之處。還有在觀察動態的天鵝情境圖,多放手讓孩子說圖意,以深化對題目的理解,達到教學的實效性,深化對知識的掌握。另外在對兩種加減混合題目的對比總結計算方法時,以及課堂最後環節談收穫時都沒有做到放手。放手學生在比較、總結中會升華他們對知識的建構,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一、認真懂得教材編排意圖,運用好教材

這節課程老師透過認真研究教材,明確認識到數的概念,精確制定有效的教學目的:學生能精確地數出數量6和7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和7。能透過抽象的數字到點子圖,再從點子圖抽象到到數字元號,並從數字元號反應出形象的點子圖或實物上。在認識了數字6和7之後,還要知道7以內的數序,會比較7以內數的大小。

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透過複習舊知識層層推進匯入新知,教師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知識目的和能力目的,重點、難點把握的很好。由展示掛圖引入例題開始,引導學生由抽象的數字——點子圖——數字元號——點子圖實物進行學習,學生透過初步感知數字6和7的概念,接着到動手感知6和7,認識數字6和7的形狀並能認真練習書寫,最後是認識數字6和7的數序。全部教學過程,教師始終抓住了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輔助學生深入認識了數字6和7從而建立7以內的數序。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色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過程,培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器重操作活動,施展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建機遇,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獲得豐盛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透過掛圖初步認識了數字6和7概念後,教師能透過大屏幕播放有趣的.圖讓學生數數,畢竟這些都還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需要趣味性,他們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圖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加深了學生對數字的認知。

三、教師素質

程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教學語言表述精確。整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使用一些激勵的語言使全部課堂的氣氛很活潑,也能有效地調控了課堂。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教師的語言與孩子的身心發展親密相關,不僅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也影響其心理因素。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聽了鄭xx老師執教的《6和7的認識》,我收穫良多,這節課有許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學習的。縱觀整節課,鄭老師的教學始終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體現了課改精神,準確把握教材、學生年齡和學習心理,把枯燥的數學教活了。這節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說說自己感受最深的幾點:

一、活動情境有效、有趣。鄭老師在這節課中創設了以解決“兔子、蝴蝶”帶來的問題爲活動情境,並以這個情境貫穿了整節課,學生透過“數一數、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闖關,既有趣,又引人入勝,學生在這樣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覺地獲取了新知識,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貫徹了新課標精神。

二、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節課在教學6和7基數含義時,老師利用主題圖“師生打掃教室”來展開學習。透過讓學生數一數的方式數出圖中人、物品的數量,讓數學更貼近學生。鄭老師還注意挖掘主題圖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認識6和7的過程中同時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師讓學生用6和7說一句話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性,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從而緊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在動手操作、觀察中感受數學。鄭老師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藉助直觀操作、觀察來進行教學。整節課中,有對實物、模型、圖畫的深入觀察,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等方式,讓學生在豐富的實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和探索性。

四、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重視對課堂紀律的調控。一年級的學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爲了克服這個缺點,鄭老師創設了以動物闖關遊戲來激發學生好勝心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課堂中能注意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以小組爲單位,畫智慧花,比賽哪一小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誰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靜”、“特別棒的習慣”等評價語,及時制止了學生愛動、坐不住的缺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爲順利完成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外部條件。同時,老師還很注意一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書寫習慣、數數順序習慣等。老師的語言也富有兒童化、趣味性,把學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術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觀察主題圖部分,能加強對數數的指導,先數什麼,添上什麼就是多少,這樣引導學生學會了按方位順序和類別進行數數,滲透了有序的數學思想。

六、及時評價,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成功的樂趣。學生完成一項任務,鄭老師都是及時熱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勵,如“真是聰明的孩子”、“很會學習的孩子”等,孩子們獲得了學習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1、數主題圖的方法,老師能引導學生逐步從無序到有序,重視學法的指導。我是這樣想,能不能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來數數,先數前面5個學生,加上老師是6,再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就是7;也可以先數前面5位學生,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是6,再加上老師是7,體現數法的多樣化。

2、基數與序數的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能不能在教學數魚缸之後,用學生自身的實例來進一步說明兩者的區別,比如可以讓7位學生站成一排,讓學生從在左往右或從右往左數的7位同學舉起手,第7位同學往前一步等,讓學生體會、理解7與第7的不同,也就是基數與序數的不同,這樣可能更容易突破難點。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10以內數的加減法基礎上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透過教學,學生直觀理解11~20各數的意義,能認、讀11~20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孩子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特點:

1、重視透過操作和直觀,引導學生認識“十”,促進學生思維達到深刻的程度。

認識“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十”的概念是抽象的,學生不易理解。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的設計,有利於學生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含義,正確建立“十”的表象。教學中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透過紅花榜的紅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數一數、捆一捆,聯繫直觀體會什麼是“10個一”、什麼是“1個十”。然後讓學生說“10個一是1個十”,把動手、思考和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透過引導學生利用操作、觀察獲得的`操作過程和結果建立表象,並用語言進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逐漸建立起“十”的概念。這樣安排,不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還可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習變得具體生動,易於學生接受。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讓學生自己數數,呈現12根小棒的擺法,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十幾都是1個“十”和幾個“一”合成的數。爲了讓學生逐步認識十幾的組成,老師先提出“怎樣擺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這個挑戰性的問題。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其實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接着老師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並示範捆成一捆。在這過程中老師讓學生1根1根地數,得出一個結論:10根就是10個一,捆成1捆後就是1個十,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難點:10個一就是1個十。有了這樣的鋪墊,擺12根就很容易了。接着學生擺11根小棒,有2種擺法,讓生比較得出擺1捆和2根的方法簡便,可以體會到這樣擺的特點和好處,感受了十幾的數的意義。這裏,老師只是提出問題,主要透過學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經知道的知識完成12根小棒的數數和“看得很清楚”的擺法,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

3、重視對學生的數感培養。重視透過數數、交流建立11-20各數的概念,培養學生具體實踐、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

練習時教師注意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數感的意識十分強烈:讀直尺上的數,按順序數數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感受數的大小關係。在觀察數軸上數的變化過程中,使數的順序變得更加清晰。估計物品的數量,加深對數的多少的體驗;透過畫圈數物體個數,可以進一步建構“十”的模型,加深對“十”的認識,強化數的組成的表象。類似這樣的活動,無一不對數感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4、除了以上特點之外,課堂常規的訓練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小棒擺放的位置,何時拿小棒,何時收好小棒,都做了統一的要求,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的培養。

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由擺12根小棒,有了前面紅花榜的滲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可能會有1根1根地擺和1捆再帶2根的擺法,甚至還有其他的擺法,這時老師可以在投影上展示這幾種擺法,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1捆再帶2根的擺法一眼能看出是12根,很簡便。然後對這種擺法重點研究,得出10個1是1個十的結論。也讓學生加強了10根捆成1捆的認識,擺之後的13、15、19根就會很迅速了。

2、教師在一處的數學語言欠妥。在“14怎麼寫?”這一環節,老師說:“先寫一個1,再寫1個4。”混淆了數的寫法和數的組成,其實只要說“先寫1,再寫4”就可以了。

3、我認爲老師放手的不夠。在數草莓的環節,倪老師直接說“數10個,爲了不漏數,可以數一個劃一個。”我認爲處理的不夠好,可以問學生:“這裏的草莓排列得比較混亂,有什麼辦法不數錯呢。”也可以這樣處理,先讓學生數,再讓學生說數的結果,交流小朋友有什麼好辦法數得又對又快,這樣自然讓學生對數一個劃一個有深刻的印象。

4、估計環節處理得不是太好的。先估一估,再數出是多少。傘圖這題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數出來。如果圖一直出現,孩子往往只數,而不估。爲了幫助孩子培養估算的意識,可以讓傘圖出現一次後閃一下,展現朦朧的影像。第二幅是洋傘圖,可以讓孩子們說說感覺是比草莓多還是比草莓少,猜一猜有多少顆,最後反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5月31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數學組的老師齊聚在一年級五班,共同學習了張鑫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回顧張老師的教學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巧妙的“設”

匯入部分張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挑戰記憶的遊戲,第一幅圖中的圖形是雜亂無章的,幾乎沒有學生記住圖形的排列順序,第二幅、第三幅圖中的圖形有規律,學生很容易記住。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並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於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爲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適時的“引”

根據匯入環節的第二、三幅圖引入新課,學生雖然明白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些囉嗦,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張老師適時引導,先讓學生聽老師說,再由個別學生嘗試說,

三、大膽的“放”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張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於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並突出“找”這一過程。透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找一找,說一說,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開放的“擺”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張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喜歡的貼畫,以小組爲單位,創設有規律排列的圖形,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我參加了進修學校的課堂觀摩活動,本次活動我聽課的內容是《讀數、寫數》。《讀數、寫數》是小學數學一年的教學內容,是認識數字的基本步驟。

本次講授的是長江東路小學的骨幹教師孫楠老師,初次見孫楠老師便覺得她就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師”,只見她溫柔可親,笑容可掬,聲音清脆。聽她講完課後看到孩子們滿足的眼神就覺得這節課達到效果啦!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讀數和寫數,課堂結構清晰合理,內容豐富,練習多樣。孫楠老師以複習鞏固開始讓學生練習讀數、寫數,讓學生區分讀數和寫數的不同之處,在課程的中間串聯數的組成這一知識點,讓內容更加的飽滿,並且讓學生認識到知識構建的重要性。本節課出現“計數器”數學使用工具,計數器的使用讓孩子明白個位、十位、百位、千位等數位的表示,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同學們!

課堂上學生們很活躍,都踊躍的展示自己,並且課堂的最後有學習總結:“我學會了什麼?”讓孩子們反思這一節課我究竟有沒有把握好,學到了什麼?

聽完本節課我更深的感受是因爲智力的不同孩子們學習的內容有很大的不一樣。我所在的學校是輔讀學校,孩子們的智商都低於常人,我們教學的內容也是有限的。比如:培智學校的數學講授的內容大多是百以內的加減、九九乘法表和錢幣的使用。在這九年的教學中錢幣的使用是最難的,可能有些老師不理解,認爲錢幣的.使用是最簡單的,在普通學校是不用教的。可是我們輔讀學校的學生通常是不會用的,他們不理解錢幣的概念,更不會使用錢幣。

我們面對這些孩子雖然說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們所做的是讓他們擁有愛人愛己之心,讓他們更好地生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中。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高老師上的這節《10的分與合》,他認真備課,精心設計。

在新課的匯入部分,設計了玩魔術遊戲。把10根彩棒放在盒子裏,教師透過學生拿出的彩棒的個數猜盒子裏剩下的彩棒有幾個。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新授部分,分爲四個部分。一、塗珠子;二、根據塗色的結果得到5道10的分成式;三、根據已有的5道分成式推出另外5道;四、試背10的分成。這四個部分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並注意了細節的處理。如第一部分塗珠子,教師先扶再放,先引導學生觀察已塗好的.一串珠子,推理出第二串珠子應該塗幾個,從哪邊開始塗,再讓學生獨立將下面的珠子按規律塗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都是先舉出一個例子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在背數的分成之前,爲了使板書更清晰明瞭,還巧妙地用箭頭將所有的10的分成式串聯了起來。在引導學生背10的分成式時,先擦去一個數讓學生背,再擦去兩個數讓學生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背的過程中還透過男女生比賽背,指名背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整個新授的過程中,注重了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地構件知識結構,教師注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累感性認識,並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達到理性的認識。學生不僅有序地分,自己總結出了對10的分與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記憶的方法,而且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練習鞏固的這部分,教師運用了多種方式,如開火車,做“找朋友”的遊戲等等。在最後,還設計了兩道開放題,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

從這節的聽課情況看,高老師在教學上有了較大進步,但還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前要檢查學生在教學時需要用的設備是否完善。

2、指明學生回答問題時速度要快一些,觀望時間不宜過長。

3、學生獨立練習時,教師要行間巡視指導。

4、教師語言還要再精煉些。

另外,就本節課的設計,還有一些改進的地方,如整節課出現的都是教學分成式,是否可增加新的合成式。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淺顯的見解,還請大家更正和指教。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1、鍾老師結合課本中的發新書的這一生活情境,促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引發學習興趣。先讓學生髮現數學資訊,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資訊的能力,在此基礎列出算式,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同時,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更樂於解決。

2、透過小組合作探究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在擺、想、說、議、聽的活動中思考,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既發展了學生思維,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了實處。體驗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3、在練習設計中採用不同的題形來開拓學生的思路,由淺入深,鞏固所學知識。效果較好。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週三早讀時間,我們數學組針對開學以來的常規進行了常規展評教研。

數學組的老師們都很積極,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是對我們機體常規的一次督促。我想我們不僅僅是爲了一次檢查,更是爲了老師們教學水平的進步,以學習他人的優秀之處爲目的,更好的成長自己,借鑑成爲自己的。相信透過今天的常規展評,老師們會反思自己的常規。這次常規包含了教案、聽評課記錄、學習筆記、學生作業這四個方面的常規。看到老師們的教案批閱的痕跡,像xxx老師,xx老師,批閱認真。給人美感。由於是集體備課,所以備課上力求完美。一方面每位教師都能認真備課:

(1)少部分教師做到統觀全冊。均有超前備課。

(2)書寫較以前規範,教學環節齊全,教學過程比較詳實,個別教師教案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抄襲教案的現象逐步減少。

(3)備課從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及教學手段的運用能體現新的課改理念,能注重學法的指導。

(4)集體備課基本能做到二次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寫的`教學後感比前一段時間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師的課後反思能體現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並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解剖。聽課記錄更是教師成長的捷徑,只有會聽評課,纔會成長的更快,尤其是新教師。教師主動聽課、評課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並把精彩的瞬間記錄下來。作業方面,本次檢查發現大部分教師作業設定適量、適度,均能及時批改作業。有等級有激勵的語言。學生作業中的錯題能及時更改。多數學生書寫比較認真,格式比較規範。教師批改記錄比較細緻,能夠反映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像任忠豔老師的那叫一個漂亮,我想也與老師的面批面改離不開的;孟慧麗老師班的作業也很精彩,她告訴我說:讓學生用同一個顏色的鋼筆寫作業,並且要求提前說到,那就沒有大問題了。看來要想學生的作業乾淨整齊,那老師就要用心做到督促和要求共在。

完成教學常規是對老師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實教學常規才能使教學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開展的根本保證。只有搞好教學常規纔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學常規培養教師的基本功,決定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5月5日聽了一年級曲曉豔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解決問題教學在教學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嗎,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

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注重解決問題一般步驟的滲透。

教師在出示問題情境後,引領學生“知道了什麼”來梳理題目資訊說,然後“怎麼解答”最後重視學生的檢驗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檢查。檢查是個很好的`習慣,解決問題的檢查過程和一般的計算等題有所不同,它既是對自己做題過程認真與否的檢查,更重要的是對解題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順向根據解題步驟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據結果逆向思考。

2、教師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活動。

學生年齡小,思考問題以形象思維爲主,所以本節課曲老師用微課來講解搭配的方法,然後用學具讓學生操作。

3、注重學生自主交流能力

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時,老師讓學生之間互相配合,一人擺,一人說想法,學生思路得到了溝通,達成一致。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爲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爲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爲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

(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

(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爲”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

(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

(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上週聽了一(2)班覃老師的《找規律》這一課。這是一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找出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還要透過認、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整堂課覃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一﹒首先,創設情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纔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在教學中覃老師巧妙利用低段學生的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觀察主題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使學生對新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

二﹒本節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覃老師這節課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規律。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彩旗、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說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覃老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但由於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及時呈現學生站成一排的畫面,將複雜的圖形簡單化,許多學生紛紛說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規律。

三﹒練習達標。

此外,規律內容的教學也由簡單到複雜,鞏固練習環節中的練一練,設計了5組圖形的排列,讓學生從簡入繁地找出它們的規律,及時將所學知識得到鞏固;讓學生在說一說、擺一擺、塗一塗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化理解,“有規律的`排列”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清晰。可見覃老師十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已有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所以在施教的過程中,覃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情比較靈活的駕馭課堂教學的流程,既讓教學活動的開展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又能不失時機的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的情況,教學的有效性得以較好的實現。

四﹒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本節教學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所以在教學設計上,覃老師多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透過課前感知規律——情境中發現規律——操作中深化規律——體會中創新規律——生活中應用規律這五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進行教學。她能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藉助課件創設學生喜愛的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探索規律的各種活動中,自主探究、主動地去發現,創造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也是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一節課當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得投入、說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體。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沉浸在數學的美當中,感悟着各種有規律的排列。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今天聽了周xx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她分別從猜謎匯入,引出規律、創設情境,探索規律、動手操作,感受規律、聯繫實際,尋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總結評價,延伸規律這十二個層次展開教學。

一、猜謎匯入,引出規律

讓學生從簡單的猜謎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透過先出示熊貓、小狗,讓學生猜後面的動物,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爲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教師利用主題圖,爲學生創設了紅花和藍花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資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感受規律

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爲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並透過讓學生從前往後看和從後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規律。

四、聯繫實際,尋找規律

透過欣賞與廣泛尋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規律的現象,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啓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佈置開放性作業,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晚會時用的禮帽,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用數學知識裝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悅。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聽了小張老師執教的《左右》一課,收穫很大,她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左右。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單是教師口頭講述,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地困難。因此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先透過活動讓學生感悟左右,比如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說一說文具擺放的位置,自己動手擺一擺等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使之獲得切身的體會和理解。

本節課小張老師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本節課的數學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聽口令做動作活動,讓學生準確的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也體會了其相對性。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也建立了初步的空間概念。

在教學中,爲學生創設了很多有趣的活動情境,如: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動手擺一擺,人人蔘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整節課充滿生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驗與操作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學會數學。教學中,透過在桌面上擺文具這一具有操作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獲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數學的用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小張老師以實際生活爲出發點,以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爲突破口,讓學生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還爲學生創設許多輕鬆、愉悅的情境,學生很自然地就參與到學習中來,輕鬆了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本節課從頭至尾做到了激發興趣,保持興趣,提高興趣,總之,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今天聽了樑老師講授的《認識鐘錶》,授課中,樑老師始終以學生爲主體,低年級學生特點爲抓手,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果良好。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樑老師在開始就用謎語引出鐘錶,又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鐘表。這些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新知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二、注重學生傾聽,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如認識鐘面時,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麼,然後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學生進行補充,從而提高傾聽的參與度,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樑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時在上課,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注重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樑老師結合低段學生的特點,採用集體鼓勵獎勵星星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飽滿的興趣學習,學習效果良好。

建議:認識鐘錶時,時間安排短,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表達時間,才能爲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7

“左右”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標準》的理念,讓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學習身邊的數學,讓數學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因此,王老師緊緊圍繞《標準》的理念,“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王老師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左右開展有趣的遊戲活動,透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遊戲中。還透過運用身邊的學習用品進行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自己的鉛筆、橡皮、尺子、鉛筆盒、數學書,並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體的.擺放順序,每種物品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用語言描述出這些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節課的最後還滲透上下樓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節課王老師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但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整節課在活動中認識左右,在生活中區分左右,如果再從課本上上進行一些左右的練習就更完美了,這樣就會讓生活中的數學回到課本中的數學。也就是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8

樑老師在執教《認識鐘錶》一課時,充分尊重學生位主體的地位,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同時教師將學習與平時的學習生活練習起來,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一、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樑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觀教具,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匯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更是利用兒童話的語言,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樑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透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幾時上課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小耳朵注意聽,讓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養學生,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這樣持之以恆的培養,學生一定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要爲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9

聽了施老師執教的《8、7、6加幾》一課,收穫頗多。總的認爲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體現了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體: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具體評議如下:

1.溫過之新,匯入新課。教師藉助9+幾的舊知引入8、7、6加幾。湊十法的重點非常突出。

2.教學的`重點難點非常突出,訓練比較到位,特別注重學生口述算理的訓練。透過:指名說,全班一起說算理等辦法,讓學生紮實,到位地掌握用“湊十”法計算8、7、6加幾。在課堂上,老師能及時地反饋學生的計算方法和作業情況,並適時加以分析,糾正。讓學生能明白自己錯誤的原因,並加以鞏固強化。

3.在教學中,教師能放手,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對舊知的遷移,學習新知。在教學中,教師也注重對新舊知識的對比,感知和歸納,爲學生理清思路,以便讓學生更快,更系統地掌握新知。同時,善於運用鼓勵性的評價,對學生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的情況,大加肯定。意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4.講練結合,精講精練。教師在講完8加幾的例題後,及時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並要求學生把“分一分,湊一湊,算一算”的過程寫出來。而在大部分學生已經能熟練準確地表述算理的基礎上,施老師再讓學生完成“做一做”中的題目時,就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直接寫出得數。在交流時,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同學聽。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並且使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意識,口頭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合作交流意識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知識!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0

《用同數連加解決問題》是在學生掌握瞭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了一些基本解題策略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學生學習同數連加解決實際問題。這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也更具有挑戰性。這需要學生充分理解題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題目的理解,並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聽了張老師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例題圖出示以後,讓學生充分觀察情境圖,並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嘗試自己列式。列式後,由學生質疑:“3個同學”這個條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嗎?這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動形式多樣化。在例題出示以後,爲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例題中題目中的意思,張老師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小棒擺一擺圖中的資訊。讓學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動的方法去感悟題意,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在練習環節中,張老師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練習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3、注重算法多樣化。如何解決“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這個問題,方法是不一樣的,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學生沒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該如何填寫表格。算完後,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哪種方法更簡便。

4、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在拓展思維的環節,張老師讓學生兩人一個小組,合作用小棒拼幾個相同的圖形,然後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於一般題型的練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1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透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着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創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

2、注重激勵性評價,感受欣賞激勵。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於思維發展的自由天地中。

3、動手操作,講究真實有效。

在本節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2

精彩課堂,源於教師對學生的充分關注。關注學生,也就是關注了課堂實效,更是關注了課的價值。透過X老師的課,我讀到了學生的自信與分享,探究與成功。

一、尊重學生——學導課堂的立足點

尊重學生意味着要了解學生的基礎,把握學生的需求,懂得學生的困境,悅納學生的差異。X老師的課就是在學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課堂走得從容。一是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出發。小數的加減法學生都有所認識,他們都知道怎麼算。所以,X老師放開讓學生自己嘗試,讓學生自己表達怎麼算,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有效。二是把握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己評價學生。這節課中X老師就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給學生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同伴之意進行互評:“他這種做法誰來評價一下,你覺得他做得怎樣?”一節課中就是在學生這樣評價中認識新知,學生學得積極、有趣。

二、關注思考——學導課堂的核心點

數學思考,作爲《課程標準》提出的四大課程目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佔據重要地位。讓數學思考充盈整個課堂,這也恰是學導課堂的核心點。

X老師這節課小數加減法雖然簡單,但金老師還是圍繞讓學生理解“爲什麼小數點對齊”進行了深度推進。第一個層次,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進行比較與溝通,小數加減法要注意什麼:“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第二層次,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爲什麼相同數位要對齊,對齊的原理是什麼?學生從數學的'特殊化思想、演繹推理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等方面進行了說明。學生真正理解了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真正內涵。學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這也爲學生的後續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探討:在最後的練習環節,X老師設計了3題,形式、難易變化不大,是否設計一些更有趣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在最後的環節再一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進行最後一次高興潮呢?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3

本節課教材透過一幅旅遊視窗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1、本堂課一開始就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材資源,爲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3、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事物的數量順序,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在深化對“第幾”的認識時,老師可組織相關活動,豐富學生對“幾個”和“第幾”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實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不但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理解、運用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服務意思。

對於這節課我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在講述排隊問題時,能否滲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爲,然後請學生說說爲什麼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後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4

5月31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數學組的老師齊聚在一年級五班,共同學習了張鑫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排列的規律。回顧張老師的教學全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巧妙的“設”

匯入部分張老師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挑戰記憶的遊戲,第一幅圖中的圖形是雜亂無章的,幾乎沒有學生記住圖形的排列順序,第二幅、第三幅圖中的圖形有規律,學生很容易記住。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並從這環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有規律的事物不僅便於記憶,還更美觀,自然引入課題,爲下面學生探索規律,體驗規律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適時的“引”

根據匯入環節的第二、三幅圖引入新課,學生雖然明白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些囉嗦,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張老師適時引導,先讓學生聽老師說,再由個別學生嘗試說,

三、大膽的“放”

在新知傳授過程中,張師能夠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得“放手”於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出示的主題圖中自主探索、尋找、認識、感受、發現規律的存在,並突出“找”這一過程。透過“找”彩旗、“找”彩燈、“找”小朋友的排列特點,有哪些規律,讓孩子們找一找,說一說,發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使學生在充分發現規律、感受規律的同時,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開放的“擺”

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張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喜歡的貼畫,以小組爲單位,創設有規律排列的圖形,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本文連結:https://www.qkxsy.com/xiaoyuanfw/qita/vym6kd.html

Copyright © 2024. 全科學識雲 All right reserved.

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